项目管理系统思想的应用
目前,项目管理系统思想主要运用在IT项目上。实践证明,项目管理为IT项目的实施(如PDM项目实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能有助于提高IT项目的成功率,取得良好的效果。据美国有关部门对2001年以来实施的IT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项目管理系统思想的应用使得IT项目成功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中国,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项目管理系统思想对于提高IT项目成功率、实现IT项目功能性目标、增加IT项目效益、发挥IT项目功能、提高IT项目资金使用效率等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项目管理建模技术的应用
项目管理是一种为了在确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一个既定的项目,通过一定的方式合理的组织有关人员,并有效的管理项目中的所有资源(人员、设备等)与数据,控制项目进度的系统管理方法。它的发展是伴随着管理学,系统工程,运筹学,决策分析,工业工程,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等一系列学科的发展,各相关学科的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开发出了许多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工具。而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方法有:关键日期表,甘特图法,CPM/PERT技术和关键链法等方法。
(1)关键日期表法
关键日期表是一种进度计划表,它只列出一些关键活动和进行的日期,将项目建设活动或施工过程在表中列出,注明其开始与结束时间,是否是关键工作的一种日程安排。关键日期表简洁、编制时间短、费用低,但表现力差、优化调整困难。
(2)甘特图法
甘特图法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发明的,以亨利·L·甘特先生的名字命名,他制定了一个完整地用条形图表进度的标志系统。甘特图内在思想简单,基本是一条线条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活动(项目),线条表示在整个期间上计划和实际的活动完成情况。它直观地表明任务计划在什么时候进行,及实际进展与计划要求的对比。管理者由此极为便利地弄清一项任务(项目)还剩下哪些工作要做,一并可评估工作进度。甘特图包含以下三个含义:以图形或表格的形式显示活动;现在是一种通用的显示进度的方法;构造时应包括实际日历天和持续时间,并且不要将周末和节假日算在进度之内。
(3)关键路线法(critieal path method,CPM )
关键路线法是一种通过分析所有活动序列进度安排中灵活性最少序列来预测项目工期的网络分析技术。该方法依赖于项目网络图和活动持续时间估计,通过正推法计算活动的最早时间,通过逆推法计算活动的最迟时间,在此基础上确定关键路线(即最早时间和最迟时间一致的点连接的线),并对关键路线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使项目工期最短,使项目进度计划最优。
(4)计划评审技术(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 PERT
计划评审技术就是工程项目当作一种系统,用网络图或者表格或者矩阵来表示各项具体工作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以时间为中心,找出从开工到完工所需要时间的最长路线,并围绕关键路线对对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及对各项工作的完成进度进行严密的控制,以达到用最少的时间和资源消耗来完成系统预定目标的一种计划与控制方法。
(5)关键链法
关键链法是一种进度网络分析技术,可以根据有限的资源对项目进度计划进行调整。关键链法结合了确定性与随机性办法。开始时利用进度模型中活动持续时间的估算,根据给定的依赖关系与限制条件绘制项目进度网络图,然后计算关键路径。在确定关键路径后,将资源的有无与多寡的情况考虑进去,确定资源限制进度计划。这种资源限制进度计划经常改变项目的关键路径。
关键链技术的应用
关键链项目管理技术通过控制关键链上任务的执行来控制整个项目的进行。同时辅之以项目缓冲,输送缓冲和资源缓冲机制来消除项目中不确定因素对项目计划执行的影响,保证在确定环境下制定的项目计划在动态的环境下顺利的执行,显著提高了项目计划的动态适应性。因此,本文将采用关键链项目管理技术建模方法作为计划建模实现的方法。
a关键链法的理论依据一一约束集理论
约束集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简称TOC)是高德拉特博士(Dr.Eliyahu M.Goldratt)在他的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etionTeehnology,简称OP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约束理论认为:系统的制约因素决定系统的有效产出。因此要提高一个系统的产出,必须要打破系统的约束。
任何系统可以想象成由一连串的环所构成,环与环相扣,这个系统的强度就取决于其最弱的一环,而不是其最强的一环。如果我们想达成预期的目标,我们必须从最弱的一环,也就是从瓶颈(或约束)的一环下手,才可得到显著的改善。TOC有一套思考的方法和持续改善的程序,称为五大核心步骤,这五大核心步骤是:
(1)找出系统存在的制约因素;
(2)充分挖掘制约因素的潜能
(3)围绕制约因素制定非制约因素决策;
(4)提升制约因素的能力;
(5)假如步骤(4)打破了原有的制约因素,则转步骤(1)。如图2-2所示:
TOC强调从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系统,从整体效应出发来考虑和处理问题。认为企业是一个系统,其目标应当充分明确,那就是在当前和今后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一切妨碍企业实现整体目标的因素都是约束。制约因素可分为两类:
(1)实物类制约因素,特点是潜能不足以满足需求;
(2)政策或制度约束,不合理的政策同样会制约企业的有效产出。
(3)挖掘制约因素的潜能就是对实物类或政策约束提出解决方法,从而实现有效产出的增加。
步骤(3)的目的是实现系统中其它因素与制约因素同步,从而充分利用制约因素的生产能力。步骤(4)是步骤(2)的延伸,指通过增加投入的方法提升制约因素的生产能力,例如加班、购买新机器等。这一步骤有可能使系统的制约因素发生转移,因此,需要重新回到步骤(1)开始新的循环。
b关键链法的基本步骤
关键链法(CCM)通过在瓶颈工序和非瓶颈工序之间插入适当的时间缓冲,使不确定性因素在系统内部消化掉,这正好体现了项目进度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c关键链中缓冲区的设置
CCPM采用了三种缓冲区:项目缓冲区(C Project buffer P.B ),输送缓冲区(Feeding buffer F.B )、资源缓冲区(Resouree buffer R.B )。考虑到项目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墨菲定律(一些可能发生的麻烦都必然会发生)出现的可能性,根据关键链管理方法,在关键链的尾部设置项目缓冲区P.B,将整个项目的风险在P.B得到控制和消除减弱;在非关键链到关键链的入口设置输送缓冲区F.B,用来保证非关键链的完成,不会影响关键链的执行。为了充分发挥资源的效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在关键链上工作的前面设置资源缓冲区R.B,保证关键链上工作开始执行时需要的资源已经准备就绪。
项目进度控制原理
项目进度管理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各阶段的进展程度和项目最终完成的期限所进行的管理。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拟定出合理且经济的进度计划(包括多级管理的子计划),在执行该计划的过程中,经常要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若出现偏差,便要及时找出原因,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直至项目完成。其目的是保证项目能在满足其时间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实现其总体目标。
(1)动态控制原理
项目进度控制是随着项目的进行而不断进行的,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个循环进行的过程。从项目开始,实际进度就进入了运行的轨迹,也就是计划进入了执行的轨迹。实际进度按计划进行时,实际负荷计划,计划的实现就有保障实际进度与进度计划不一致时,就产生了偏差,若不采取措施加以处理,工期目标就不能实现。所以,当产生偏差时,就应分析偏差的原因,采取措施,调整计划,使实际与计划在新的起点上重合,并尽量使项目按调整后的计划继续进行。但在新的干扰因素下,又有可能产生新的偏差,又需要继续按上述方法进行控制,进度控制就是采用这种动态循环的控制方式。
(2)系统原理
项目的进度控制需要有一个检查控制系统。从项目经理到作业班组都设有专门职能部门或人员负责检查、统计、整理实际进度资料,并与进度计划进行比较分析和调整。不同的人员负有不同的进度控制责任,分工协作,形成一个纵横相连的项目控制系统。进度控制实际上就是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系统问题。
(3)封闭循环原理
项目进度控制的全过程是一种循环性的例行活动,其活动包括编制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比较与分析,制定调整措施,修改计划,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循环体系。进度控制过程就是这种封闭循环不断运行的过程。
(4)信息原理
信息是项目进度控制的依据,项目进度计划的信息从上到下传递到项目实施相关人员,以使计划得以贯彻落实。而项目实际进度信息则从下而上反馈到各有关部门和人员,以供分析并做出决策、调整,以使进度计划仍能符合预定工期目标。这就需要建立信息系统,以便不断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所以,项目进度控制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递和反馈的过程。
(5)弹性控制原理
项目一般工期长而且影响因素多。这就要求计划编制人员能根据统计经验估计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出现的可能性,并在确定进度目标时进行目标的风险分析,使进度计划留有余地,使得计划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进行项目进度控制时,可以利用这些弹性缩短工作的持续时间,或改变工作之间的搭接关系,使项目最终能实现项目的工期目标。
(6)网络技术原理
网络计划技术不仅可以用于编制进度计划,而且可以用于计划的优化、管理和控制。网络计划技术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进度管理方法,是项目进度控制,特别是复杂项目进度控制的完整的计划管理和分析计算的理论基础。
本文为御云PLM软件原创文章,如想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摘自于
http://www.plmpdm.cn/dongtai/201.html,请注明出处;谢谢配合!